奉节三峡生态2023年债权资产政府债定融(奉节县三峡)

语 文

奉节三峡生态2023年债权资产政府债定融

坚持素养立意,注重教考衔接

——202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点评

2023年河南中考语文试卷继续坚持素养立意、依标命题的原则,精心选材,统筹设计,保持命题理念,整体思路稳定,注重价值引领,密切关联教材,积极呼应和引导教学。

一、坚持素养立意,落实立德树人

1.注重价值引领,体现培根铸魂

今年试题语料典型丰富,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熏陶感染作用。

“古诗文名句”,距今8000年的契刻符号,多角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水利奇迹“红旗渠”彰显积极昂扬的新时代精神;现代文阅读《老兵和军马》写出老兵永远不变的善良与追求,彰显美好的人性;《让敦煌再“活”两万年》等文本揭示DNA存储的高科技魅力;课内文言文《醉翁亭记》与课外文言文《后知轩记》让学生领略古代圣贤济世爱民、方正自律的美好精神;写作部分的小诗精美灵动、内涵丰富,引导学生正确观照自己的内心和成长。这些文字体现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既有突出的传统文化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加强思维考查,旨在启智增慧

试题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试题精选文学作品,针对作品的特点设置典型任务,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受,品味语言之美。《老兵与军马》在多件事中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试题考查对人物当时心理、如何表现不舍之情的分析,体会作品语言的表现力。《醉翁亭记》让学生区别不同标点断句的合理性,理解语言表达方式的多元性。《赤壁》一诗最后两句是诗人的假设,试题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的用意,体会表达技巧的效果.....加强形象思维的考查,有利于学生丰富心灵、提高修养、审美鉴赏。

《让敦煌再“活”两万年》旨在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试题从句子之间逻辑关系、两种现象能否形成因果关系、事实能否形成合理的观点、两文内容有何异同、结构理解是否合理、能否严谨论证等多方面入手,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考查。写作试题给学生一首关于野花的小诗,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题目没有过多限制和要求,考生可以从生活出发,凝练成自己的观点,寻找并使用恰当的证据支撑观点。这个过程需要考生去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甚至质疑,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3.高频考查探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老兵与军马》中第9题,探究老兵“重要得到很多的东西”有哪些,无论答案是“历练和成长”,还是“责任心”和“自信心”,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质疑、评价、假想、判断、深度思考和领悟,能够真实地展现和矫正自己的立场、态度、价值观。

文言文阅读第13题,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让学生进行梳理和探究,不仅能使用工具或联系已知进行比较分析,还能重温“词语推断”“查阅词典”“课内迁移”等多种方法,虽然是考试,但又是学习。

尤其是写作题中,小诗最后一句说“我也喊出了自己的名字/我也是它们中的一朵/在天空下,在山坡上尽情开着”,这样读写整合的写作试题,贴近学生生活,与青年的成长息息相关。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表达真情实感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小诗的意蕴内涵,勇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勇于表达自我。这时的我是自我的,也是开放的,是向内的,也是向外的。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个性,表达对成长的思考,也可以写对他人的希望,写对社会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想象等。

二、巧设情境任务,结构更为合理

选取“家在河南”主题班会这样一个生活情境,非常真实巧妙,贴近实际生活,而小豫真的就会遇到拿不准字词、写不出幻灯片名句、表达不够直观、选配插图犹豫不决、想用排比句作总结但又做不到这样的一些问题。题目抓住生活中常见而又值得琢磨的真实场景,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设计合理、多样的问题和任务,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和探究欲望,充分自然地展现出语文素养。

另外,“名著阅读”从“积累与运用”板块中独立出来,与“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形成了五个板块、五种情境,极大地拓展了命题的空间。试题巧妙设问,《水浒传》中除了宋江,鲁智深和林冲谁是主角,《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谁是主人公,着眼于真正考查整本名著阅读,牵引师生真正进入到整本书的阅读。

以上情境和任务较为真实适切,二者关联紧密,能充分考查学生语言运用、整本书的阅读,使试卷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难易结构变得更加合理,更符合学生思绪和思维的推进。

三、教考紧密衔接,引导日常教学

今年试题积极体现课程标准新理念,主动呼应统编教材内容,增强试题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引导教学在改变方式、培养能力素养上下功夫。

1.衔接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实践

“积累与运用”部分,学生通过梳理筛选主要信息完成更为直观的时间轴;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这样的语言活动后恰当选择配图并阐述理由,进行表达与交流。而语文课程本身就是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

2.衔接统编教材,推进以学定考

试题增强了与统编教材的关联,引导一线教学用好统编教材,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

字音字形、名句填写、词义理解等试题勾连教材基础知识;识字与写字、文学作品阅读、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写作均是统编教材核心内容;《醉翁亭记》《赤壁》均是统编教材名篇;学生对“家在河南”主题班会不会陌生,因为教材上有“有朋自远方来” “低碳生活”等综合性活动;新课标下大观念、大问题是主要载体,作者是“如何表现”不舍之情的?这样的问题在教材中多处出现。还有与统编教材的隐性关联:教材强调整合,有多文本阅读,有先读后写,试题中表现为复合文本的使用,选配图并阐述理由和读诗写作就是读写结合类试题;每课后面都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典型任务,而阅读理解部分都是针对文本特质设计的典型任务,进行深入地拓展探究。

试题落实了课程标准对命题原则、命题理念、任务、情境、题型的要求,呈现出文本典型丰富、任务设计典型、情境类型真实多样、考查关键能力等特点。从教考衔接到考教衔接,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启发教学要不断改进方式,夯实素养基础,实现教学同频共振,正向同行。

今年试题能给大家什么样的启示呢?发挥价值引领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实现成长;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多种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教学评”的一体化,知识、能力和素养同步提升;吃透课标,用好教材;真正关注学生的阅读,强化关注学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多观察多写作;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深度思考、领悟,学会质疑评价、假想和判断;以学科大观念统领教学,扭转以知识点讲授为主的碎片化教学,加强学生对核心内容的深度领悟,加强学生基础素养的涵养与积淀。

作者:时玮芬,河南省实验中学

重思创新,降难提质

——202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点评

2023年河南中考语文试卷友好、亲切又富有挑战和趣味,整体难易恰切,稳中有新。试题以课标为依据,部分题目的设计与教材关联度强,与一些课文后的习题问法相类似,展现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试题既落实立德树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面导向,也有对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为基础的语文素养的考查;既有常规题型的延续,也有创新设问方式的尝试。

【“关联”与“多元”】

试题体现了关联和多元的思想,关联简约而不简单,多元简单却不简化。

简约不简单:如第4题为幻灯片文字选配插图,这既是图片与文字关联,现实与想象关联,材料与观点关联。第12题考查两个文本的佐证,这是考查文本间、文段间逻辑关联。第13题解释文言词汇,用迁移推理替代死记硬背,引导学生学习文言词汇时用理解记忆取代机械记忆,这也是新学与旧知之间的关联。第16题文言文对比阅读中对于亭和轩命名“醉翁”与“后知”的原因,用理解运用替代机械记忆,引导学生现学现用,这也是用已知解决未知的关联。

简单不简化:设计平行试题,给学生提供个性化解读和自主选择的空间。名著和作文都采用二选一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多元表达。第11题和名著阅读题都有一定的开放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考查并没有简化。

【“减少”与“增加”】

试题在考查获取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过程中展现了减与增。

减少了识记的考查。如第13题文言词汇不是以往的让学生解释,而是提供“脚手架”——方法提示,这既是学习文言词汇方法的引导,更是减少机械记忆的重要体现。这道题以考促学,让学生再次认识到积累文言词汇的正确方式。

减少了审题的障碍。不在审题上设坑,设问方式上更易懂更贴近生活。如文学作品阅读第8题设问时提醒学生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分析,而不是笼统设问如何表现不舍之情。如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1题,“同学们在梳理文本一结构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你认为那一种更合理,请简要分析”,这样设问避免让学生自己划分结构的费时和费力,在切入角度上追求既能贴近课堂学习的真实情境又能巧妙渗透核心素养。

增加了思维的含量,更加关注学生实际学习和思维发展。如文学作品阅读第9题让结合全文探究老兵得到的“重要得多的东西”有哪些,这道题绝不仅仅是浅层次阅读和浅层次思考才能回到至少两个维度或两个角度的要求。如第3题根据幻灯片内容完成时间轴,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筛选信息的关键能力,不难切分但在表述时关键信息的提取却能体现学生的差异度。

增加了思维的进阶,如文学作品阅读的四个题目,从梳理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心理、分析描写方法、探究小说主题等方面引导学生由表及里解读文本。如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11题、第12题考查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古诗赏析第18题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稳”与“新”】

试题秉承“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保持试卷结构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从设问方式、主题情境等方面进行创新,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用材料稳中出新,注重情境的设置,如第4题让学生给文字选配插图,首先要能全面而准确地观察出画面特点,其次还要能读懂文字表述的两个层次和重心,这样才能准确全面地阐明图文相配的理由。

作文材料以一首小诗为材料,一则材料统摄两个任务,自由选择。两个任务有关联又有区别:关联主要体现在两个写作任务的展开都要围绕“自己的名字”这一话题;区别主要体现在文体要求上,记叙文“喊出_____名字”要求学生要叙成长经历,抒内心情愫;议论文带有明显的观点性,暗示学生要从材料出发,凝聚自己的哲思,形成鲜明的观点。一则材料,话题给定,两个任务,两种文体,可叙可议,审题难度不大,距离学生生活不远,有话可写,便于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深”与“细”】

试题坚持创设真实情境,既有生活情境更有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科技的飞速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考查文本的细读和思考的深度。

因为注重创设跨学科学习情境,关注语文与其他学科联系,实用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采用生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DNA数据存储这一材料,提取与整合主要内容、辨别文段间逻辑关系和厘清文本写作思路是考查的重点。如第11题考查对结构层次的梳理,不需要读懂科学知识概念原理和步骤,但需要读懂文本写作思路各段间逻辑关系。这都要求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要进行有深度的思考。此为“深”。

因为注重创设多文本学习环境,关注单篇与其他篇目联系,古诗赏析用一首诗去关联多首诗的诗句的比读,是否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情感是考查的关键。如第17题用《赤壁》中一句诗暗含的感慨和《黄鹤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登飞来峰》中的诗句比较,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解读。此为“细”。

整体来说,试卷难度不算大,侧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语用材料类型丰富,考点分布均衡,贴近日常教学,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启发引导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改变浅表化、模式化的做法,改变灌输结论的方式,积极探索“真实情境、问题导向、深度学习、高阶思维”的教育教学模式,回归语文教学本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郑美玲,郑州外国语学校

历 史

2023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评析

2023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继续着力于"双减"政策的落实,贯彻基础性和普及性的原则,难易适中,阅读量恰当,题型、题量上与2022年保持一致,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知识覆盖面广,分值分布均衡合理。

试题利用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呈现古文字(数字)、诗词、古建筑、经典名著、典籍史书等多样化史料,蕴含大量鲜活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多角度分层设置问题,充分挖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素养立意,考查学科思维和关键能力

2023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涵育。试题立意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历史时,要求学生将其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之下;注重史料实证、史论结合的学科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联想、分析、概括、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理解和解释历史;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开拓国际视野,培养远大理想和社会担当。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试题立意,在试卷中处处可见。

试题特别注重使用蕴含直观、原始、鲜活、丰富历史信息的原始史料,如甲骨文、统计数据、古代计数符号、阳燧取火示意图、大金字塔三角形入口图等,提高学生研读史料的方法和证据意识,培养求真、求智、求善的学史能力和品质。

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高频出现“(比较)相似”、“概括”(特点、影响)、说明(价值、影响)等指向词,拉动学生思维从“记忆”向“理解”层级跨越,激发学生运用高阶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地解释历史,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第14题,呈现我国近年在“治理沙化土地”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使学生体会党和政府“保护耕地、寸土必珍”的决心和智慧;第23题从“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联系点切入,引导学生归纳经济成就、感知人民生活变化,认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二、稳中求新,注重问题和情境的创新设计

试题注重创设新情境,广泛取材,努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所选素材与学生所学内容、具备的关键能力关联性强,问题的设置、任务与新情境高度融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设计紧密围绕试题立意展开,问题结构呈现层次性、递进性、关联性,问题指向具有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

选择题第2题、第15题、第16题、第21题,分别用古文字字形图、古数字字形图、中世纪城市的分布示意图、古代取火技术示意图和金字塔大门承重示意图,创设了真实、鲜活的情境,辅以恰当的问题设计,指向明确,贴近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的好奇心。

第24题“动手绘制示意图”,是2017年题型的重现,试题难度有所降低,且与材料的适切度高。此题型的再现,直接考查了学生动手能力,能否对文字材料的宏观把握或条分缕析,能否文字和图示信息的相互转化,这些正是学生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

第25题历史写作题型,从2022年开始有了明显转折,要求“提炼并围绕一个观点”展开。2023年本题型整体要求没有明显变化,但素材形式新颖(大事年表),信息比较复杂多维,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多元的立意空间。由此可见河南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始终致力于守正创新,不断提高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

三、注重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的弘扬,对河南乡土历史资源的挖掘与考查,已成为河南中考历史试卷的重点和特色。

2023年河南中考历史试卷第1至8题、第21题,均立足于中国古代史和河南地方史。分别从自然条件对文明的影响、甲骨文的形与义、铁器的推广、汉代儒学的发展、唐三彩的艺术风格、海外贸易对宋代城市的影响、封建行政区划的意图、古典小说的功能等,从文明的产生、生产工具、思想学说、艺术、社会生活 、经济、政治、文学等角度,全方位呈现出中华文明百花齐放、兴旺发达的繁盛状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启发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21题,中国古代“阳燧取火”技术和古埃及“大金字塔三角形入口”承重设计,是古代先民征服、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迸发的创造之光。试题通过呈现两大技术的直观示意图,引导“比较相似”,使学生深刻认识设计的科学性和巧妙性,感受到古代先民的开拓精神和科技智慧。引导学生知道世界古老文明的多元、丰富,加强文化交流、互鉴的信心。第(2)小问“再举一例”,是理解迁移能力的考查,也是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

作者:陈志华,河南省实验中学

聚焦课标引领作用 彰显课程育人功能

——2023年河南中考历史试题评析

2023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标命题,聚焦课程标准的引领,确保试题的规范性;试卷结构均衡,题量适中,保持稳定性;以题育人,彰显历史课程育人功能,发挥试题的导向性。从整体着眼,从细节入手,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一、坚持立德树人理念 突出学科育人功能

试题体现了历史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的学科特质。注重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等方面的考查,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文化观,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知古鉴今的人生智慧。例如第8题引领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对经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认识,在试题的设计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再如第12题通过具体的时间和确切的数据,历史地证明了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是抗战胜利的希望。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体现的民族担当和伟大的精神品格,强化了学生爱国、爱党的价值观念。

二、聚焦课程标准导向 体现核心素养立意

试题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凸显历史课程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的特点。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多样的视角,渗透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取材学者观点体现历史事物和现象的解释,如第5题对唐三彩的描述,第7题对中国历代政区划分的解读,第10题对近代中国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通过精选图表数据折射时空背景中的学科特质,如第2、15、16、21题的图示和第22、23题的图表。试题选材贯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从中原文化到中华文明,从反抗侵略到建设探索,从中外交流到国际合作,以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贯穿始终,以历史的眼光引领学生观察世界变化、关注文明交流,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解读历史,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在历史的发展叙述中。

三、回应社会热点问题 折射学科现实关切

“抚今追昔,以史为鉴”直指史学的现实意义和致用功能。2023年中考历史试题考查学生以多维视角观察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回应热点,贴近生活。通过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素材为载体创设情境、考查学生思维的层次和梯度,体现历史学科的现实关切和人文特色。如第13题回应了今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的大事热点;第14题通过“人进沙退”的治沙成果回应今年春季沙尘暴袭击北方地区的社会关切;第19、25题则分别从大国关系和科技发展的角度回应环境和地区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当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时候,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文明要素的良性互动与合作中才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式。

四、助力学生能力提升 注重考查思维品质

1.鼓励探究意识、实践能力

历史学科通过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中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创设提升学习能力的试题情境,发掘学生思维的个性潜质。如第24题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立意,两则材料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设问要求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梳理,并以图示的形式呈现,试题既有较强的思维力度,又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启迪思维个性具有积极意义。

2.考查表述能力、运用能力

历史试题注重新材料的选取和运用,着重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概括、表述等学科能力,材料类型新颖,信息丰富,突出历史现象、事物的联系和对比,要求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材料和提炼、整合信息的综合能力。作为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第25题体现了若干亮点,题干有导语、材料有内容、叙述有层次,思路清晰,难易适中。

作者:郭伟,郑州市第八中学

物 理

立足素养守正创新 激发思维启智育人

——2023年河南省中考物理试题评价

2023年河南省中考物理试卷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评价理念,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试题体现素养立意,注重深化基础,丰富问题情境,广泛选取素材,突出思维考查,各部分知识内容分配合理,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学生注重夯实基础、发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突出价值导向,厚植家国情怀

试题注重育人导向,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现劳动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美学教育等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第2题和第4题在考查相关物理知识的同时,配以端庄秀丽、清新淡雅的插图,将知识的考查寓于生动、鲜活的情境之中,弘扬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将学科教育与美学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第8题中的踢毽子,第12、15题中的提升、运送货物等,这些与体育锻炼、生活劳动情境相联系的试题设计,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生活、热爱劳动、崇尚科学的价值取向。第6题的水位报警装置的设计,引导学生注重生产生活中的安全问题。第9题在考查物态变化知识的同时介绍了河南各地的美景,通过一幅幅美妙的自然画卷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第3题以中医理疗为背景,第10题以桔槔、钻木取火、司南、孔明灯为背景,考查相关物理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感悟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14、20题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的科技成就,让学生感受我国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树立责任意识,厚植为国担当的情怀。

二、体现素养立意,建构物理观念

试卷中考查的知识面宽,覆盖面大。试题着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物质观念、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如第2题对声音产生条件、音调等概念的考查,第4、17题对光学知识的考查,第5、12、13、15题中对摩擦力、简单机械、压强、浮力、二力平衡等力学知识的考查,第18、21题中对欧姆定律、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滑动变阻器操作、电流表读数等电学知识的考查。虽然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并非让学生机械记忆,而是立足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真实的体验性活动,从身边的实例中挖掘物理本质,把知识的学习转变为观念的建构,帮助学生形成物理观念,同时引导物理教学要通过知识与情境的融合。

三、强化过程体验,落实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与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试卷答题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命题中的一个难点。第17(1)题中结合对身边现象的分析和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出合理猜想。第18(3)(4)题、第19(3)题考查了误差分析、电路故障分析、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将科学探究的要素考查灵活渗透在试题中。第17(2)题中对于蜡烛是否需要点燃的判断,第18(2)题中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调节,第19(3)题中的误差分析有效考查了学生是否经历过真实探究,引导学生真正动手做实验。

四、立足实践创新,考查科学思维

通过这份试卷,提示学生平时学习物理知识,一方面要牢固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应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用科学的视角认识周围的世界,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出现的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还要通过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作者:喻景灿,郑州市第八中学

培风图南 赓续前行

——2023年河南省中考物理试题评价

2023年河南省中考物理试题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素养立意,思维引领,导向教学,坚持稳中求进,真正做到了“减量”、“提质”、“增效”。

一、彰显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

试题体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健康成长的育人理念,在对考生进行“智育”考查的同时,渗透对“体美劳”的考查,同时激发学生文化自信、热爱家乡的朴实情怀。如第10题以桔槔、钻木取火、司南、孔明灯这些我国古人劳动情景和创造发明为命题素材,将我国古代科技融入物理问题,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第8题以体育运动——踢毽子为情境,考查了能量、惯性、运动和力等相关物理知识,同时还渗透了热爱体育的健康理念。第12题、第15题分别以滑轮提升重物和推车运送货物创设真实的劳动场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弘扬劳动光荣的育人观念。第9题以“大美河南,风光无限”为主题,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自然风景画卷,使学生在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同时感受家乡风光的独美。第2题以清新淡雅的国画为插图,考查民族乐器——箫发声的相关物理知识,让学生在物理情境中领略中国古典艺术的魅力。

二、立足基础知识,助力“双减”落地

试题注重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实验基本技能的考查,既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又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其终身发展奠基。如第2题中的音调,第4题中的平面镜成像,第12题中的滑轮组,第15题的二力平衡,第20题的压强、速度,第21题中欧姆定律等,均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第17题中对蜡烛、光屏、凸透镜高度的调节;第18题、第19题中滑动变阻器的操作、电流表的读数、天平的调节及使用等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三、注重科学思维,侧重学以致用

试题聚焦关键能力、体现学科思想的力量,突出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向“素养立意”的转变,实现了从“解答试题”向“解决问题”的转变。如第5题在学生熟悉的教室中利用黑板擦创设探究场景,考查学生能否从真实情景中通过分析、推理、论证,判断出摩擦力的有无,以此鉴别不同层次的思维水平,引导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第13题以橘子剥皮前后在水中的状态进行对比,考查学生观察、建模、对比和分析能力。第21题以工程上压力测量装置的工作电路图和电阻与压力关系图像为切入点,将电学知识与情境、材料相互融合,考查学生信息提取、建构模型、质疑创新等能力。

2023年河南省中考物理试题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科学思维”为核心,以多样化情境为载体的试题框架,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学科特征。试题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进一步关注课堂,回归教材,重视核心概念教学,加强知识与能力的转化;重视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对知识进行深加工,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增强科技强国的责任感,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王亚莉,郑州外国语中学

化 学

2023年河南省中考化学试题评价

2023年河南省中考化学试卷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试题内容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既注重考查内容的全面性,又突出核心内容的重点考查。试题通过创设真实情境,突出考查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及创新意识,体现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考查。

一、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核心价值

试题呈现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增强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如第1题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天工开物》记载的甘蔗榨汁、棉纱织布、白土烧瓷、楠木造船”,以我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典籍中的优秀成果为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试题精选我国科研成果,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如第16题“我国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位航天员顺利进入空间站。空间站内航天员吸入的氧气可由电解水提供,运载火箭使用的燃料有液氢”为情境素材,在考查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科技成就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怀;试题挖掘河南乡土资源,凸显地域特色,如第19题“弘扬红旗渠精神,走强国富民之路。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太行山上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他们就地取材,利用石灰石烧制生石灰“为情境素材, 考查物质之间的转化,厚植家国情怀;试题展示我国科学贡献,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如第9题“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锑、铈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情境素材,考查元素周期表有关内容的同时,促进学生关注我国科学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贡献,感悟民族智慧。

试题还注重选取化学在环境、能源、材料等领域中的应用为情境,体现化学在生活、生产、科技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如第2 题“有机合成材料的应用方便了人类的生活”,第3题“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某同学做西红柿炒鸡蛋”,第7题“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第8题“用蔗糖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蔗糖溶液”,第10题“庄家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第11题“治理汽车尾气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第13题“盐酸除铁锈”和“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症”,第21题“当我们走进鲜花盛开的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第20题“乙醇常用作燃料……乙炔(化学式为C₂H₂)也可用作燃料”等,展现了化学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展现了化学研究成果在人类健康领域的作用,传递了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立足核心知识,考查关键能力

试题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范围,知识覆盖全面,突出学科主干知识,深化基础性,注重考查化学的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核心知识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中考化学考查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核心知识的考查,能有效地鉴别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如第24题“为除去粗食盐样品中含有的不溶性杂质(泥沙)和可溶性杂质”,属于文字类信息的获取与加工的题目;第11题“下图为治理汽车尾气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属于图表类与化学用语信息的获取与加工的题目。第14题“某金属混合物由Mg、Al、Zn、Fe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则该金属混合物的组成不可能是”,综合考查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试题通过丰富呈现方式、创新设问角度等途径,突出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适应社会进步要求的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引导教师教学遵循教学规律,严格按照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教学。

三 、重视化学实验,体现学科特点

试题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八个必做实验进行了重点考查。如:第23题“探究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第25题“实验室制取CO₂”,第24题“粗盐中杂质的去除”;第6题“闻气体气味”“点燃酒精灯”“加热液体”“稀释浓硫酸”等实验基本操作,第8题配制蔗糖溶液所考查知识和技能都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的实验中。上述试题不同程度地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体现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学科特征明显。

试题还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如:第17题“为了探究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第22题“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第23题“探究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第25题“探究CO₂性质的趣味实验”,提高了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让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特点。

四、渗透核心素养,发挥育人功能

试题精选化学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和事实性知识,精心设计,渗透了以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为主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化学课程核心素养发展的作用。试题凸显对初中化学学习应掌握的化学观念的考查,如元素观、物质的微粒观、物质的分类观等,关注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水平,减少记忆性试题,增加开放性试题。

试题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加强“宏、微、符”三重表征的联系,内化对化学符号内涵的理解,如第11题,以“治理尾气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以微粒模型图的形式呈现变化过程,有助于引导学生借助模型认知的方法学习化学;第21题“从分子的角度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第8题“实验室配制蔗糖溶液”等,这些试题的设置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具有真实情境性,感悟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强化了科学探究与实践等素养的考查,发展了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2023年河南中考化学试题体现”立德树人、引导教学“的考查目的,遵循”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评价理念。试题坚持稳重求进,体现基础性和实践性,发展科学思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是一套既关注了科学素养和学科特色,又注重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试卷。

作者:王海,河南省实验中学

体现学科育人价值 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2023年河南省中招化学试卷点评

2023年河南省中考化学试题注重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试题命制遵循课程标准,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创设情境真实,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强化“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多维考查模式,注重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尝试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从“解答试题”向“解答问题”的转变,充分发挥中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1.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试题选取古籍《天工开物》、红色教育基地红旗渠等作为素材情境,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第1题以《天工开物》记载的传统工艺为素材考查化学变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科学知识,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以及技术创新思想。第19题以河南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时自己烧制生石灰的真实情景为素材,考查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挖掘河南乡土资源,弘扬红旗渠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2. 展现我国科研成果,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试题选取我国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在考查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激发考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第9题以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对相对原子质量测定的贡献为背景,考查铈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使学生体会科学家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智慧。第16题以我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为载体,考查电解水反应、氢能源的优点,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科研价值,关注科技航天与教材基础知识的融合,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遵循课程标准,引导依标教学

试题遵循课程标准,强化学科基础,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知识,提升能力;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标、回归课堂,严格按照化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部分题目来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或改编于不同版本教材的课后习题,对这些内容作了合理化拓展和深化,不“繁难偏怪”,通过以标施考,引导中学以标施教,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实双减精神。

4. 创新试题呈现方式,减少机械刷题

试卷考查范围涵盖了“课程内容”中所包含的五个一级主题和十九个二级主题的核心内容,结构保持稳定,难度适中。既延续了以往的风格,又不乏突破创新。试卷选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调整考查视角,加大创新力度。

5. 坚持素养导向,考查学科关键能力

试卷渗透了以化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为主的化学课程核心素养,凸显对初中阶段化学学习必须掌握的核心化学观念(元素观、微粒观、分类观、转化观等)的考查,如:第7题物质的分类,第12题元素化合价,第17题酸碱中和反应,第19题物质之间的转化,第21题从分子的角度解释现象。

试题关注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水平;注重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关注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如:第11题,以“治理汽车尾气时发生的微观示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以微粒模型图的形式呈现变化过程,有助于引导学生借助模型认知的方法学习化学。

奉节三峡生态2023年债权资产政府债定融(奉节县三峡)

6.注重实验探究,体现学科特点

试题通过多种实验情境的设置,考查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实验原理的科学性、方案的可行性、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等内容。全面考查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八个基础实验,如,第6题“闻气味”、“点燃酒精灯”、“加热液体”、“稀释浓硫酸”,第8题“配制溶液”,第25(4)题 “实验室制取气体”等,是对基础实验的考查;第22题、第23题 “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和“探究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和第24题 “粗食盐水中可溶性杂质的去除”等实验的考查,第25题“炼铁”、“二氧化碳的净化和性质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趣味实验探究”,是对实验创新方面进行考查。

这些试题不同程度地考查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体现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学科特征明显。试题着重考查了学生观察、描述与解释简单化学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化学视角对有关物质的性质、变化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对简单化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今年是2022版新课标颁布后的第一年,接下来将迎来实施新课标、新教材的时期。中考化学试卷秉承了以往试题的一贯风格,“稳中有变,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积极创新”。既立足于课标,又结合中学学情实际,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和高中选才,能够实现“两考合一”的功能。

作者:李霞,郑州外国语中学

来源 | 河南省教育考试院。(声明:“理想的石头”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发布于 2023-08-29 06:08:52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93
上一篇:湖北QC应收账款债权资产(应收账款属于标债债权资产吗) 下一篇:四川绵阳定融(政府定融产品违约 绵阳)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